一些朋友希望我能談談企業如何因應這次 COVID-19 的疫情,我一直沒想寫,因為這個議題很大。沒想到疫情延燒這麼久,對經濟影響這麼大,所以還是決定寫這一篇文章。
經濟是什麼?
想了解 COVID-19 如何影響經濟,就必須先了解什麼是經濟。經濟包含四個核心要素,生產、交易、需求和貨幣,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這四個要素的交互作用和變化。
供給
人類在工業革命之前的幾千年歷史裡,一直是生產不足的狀況。在工業革命之前,除了生產少數民生必需品和幫統治者勞動,人類的經濟活動主要是農業、漁獵和畜牧的生產活動。農業生產受制於氣候,到冬天無法耕種,會損失勞動力,如果遇到乾旱、水災或是蝗災,農業產值會更低。此外,還有地力的問題,一塊田地耕作太久會造成地力喪失,產值會逐年遞減。漁獵也無法一直持續,過度的漁業會造成無法再生,像是長毛象或是美國野牛的滅種。因此,工業革命之前,人類一直受困於生產力不足。
有些民族甚至就不管自身生產力,而是掠奪他人產出,像是蒙古人或是北歐的維京海盜,乾脆以掠奪維生。因此,經濟活動的第一個要務,就是提升生產力。農業生產力提升,大家可以吃飽飯;民生工業生產力提升,大家有衣服可穿;工業生產力提升,大家有物品可用;每一項生產力都提升,甚至有人可以不事生產,從事服務業,娛樂或服務大家。
1931年日本侵略東三省的目的是為了擴大農業耕作面積,以提升日本糧食生產力;1939年德國侵略波蘭是為了取得波蘭的農業土地,1941德國侵略蘇聯是為了取得烏克蘭的農地以及高加索的石油;17世紀荷蘭人佔領印尼,是為了香料的生產。歷史上許多侵略都是為了取得生產力的成果。但是生產力提升並非決定經濟的唯一要素,還需要其他要素配合。
需求
供給和需求是一體兩面,如果生產多於需求,就會生產過剩。所以,如果在捕魚季節有太多漁獲,就會做成魚乾,以平準生產,因為需求也是平準的而非瞬間的。工業革命之前,基本上人類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,很少有需求不足的狀況;工業革命大幅提升人類生產力,讓人類的工業產品生產可以滿足甚至超過需求。1945年之後農業革命,包含化學肥料的使用、農作物改革、集中式圈養畜牧業,甚至晚一點的基因改造,讓人類的糧食生產可以滿足需求。1990年代中國加入全球經濟生產行列,人類的工業生產力基本上也超越需求。
1945年之後全球慢慢走向供過於求的狀態;企業為了供需平衡開始透過廣告、流行鼓舞消費者過度消費,一個美國家庭從一台車變兩台車,在孩子長大之後甚至有第三台車;衣櫃塞滿衣服,丟棄一些再買;冰箱塞滿過期食物;房間塞滿各種電子產品;客廳和廚房塞滿家電用品,一個家庭有多台電視和電腦。這些商品使用時間不長,並非消費者的剛性需求,而是需求過度的結果。需求與生產是構成經濟的基本要素;人類需求過度的狀況從美國拓展到其他國家,在生產能力充裕、需求擴張的情況下,1945年之後人類經濟發展,除了少數事件之外,基本上保持持續上升的狀態。
交易
如果一個家庭自己種植稻米和蔬菜、自己織布編衣、自己圈養家禽家畜、自己製作鞋子、家庭成員互相理髮,一切自給自足,這個家庭就不需要交易了,他們只要持續提升生產力,經濟就會成長。在古代,的確有家庭或是村落可以做到自給自足,但是現代社會已經以分工為主要經濟型態,因為分工可以創造更大生產力。分工的經濟型態就需要交易。
在古代交易是危險的事情,沿著絲路或是海上航道,沿途會有野生動物攻擊、強盜、海盜、竊賊、極端氣候等,因為交易有極大的風險,所以交易也有誘人的獲利。因為十字軍東征、阿拉伯興起、蒙古西征、大航海時代,使得交易越來越興盛。大吉嶺區乾脆只種植紅茶,再用交易所得去購買稻米;古巴只種植甘蔗和雪茄葉、印尼種植咖啡、景德鎮生產瓷器、江南生產絲綢、北歐捕魚、矽谷生產電子產品、好萊塢生產電影等等,世界經濟因為交易發達,生產與需求都更興盛,經濟分工也越來越精細。
貨幣
要擴大交易規模就不能只有以物易物,必須發展貨幣,否則每次要搬一堆稻米和象牙互換,既不方便也不知道如何交易才公平。發行貨幣必須是公正單位,懂得控制貨幣量,並且願意以發行時的價值回收,以確保貨幣價值。所以一般而言,貨幣會由政府發行。但是到了跨國貿易時代,兩個國家的貨幣交易又會產生難題,不同幣值如何估算價值變得很困難。所以即使在二次大戰之後,國家之間還會有以物易物的狀況。
1944年44個國家代表簽訂布列頓森林協定,實施黃金、美元、各國貨幣掛鉤,確認黃金與各國貨幣價值的關係,讓國際貨幣間的價值更容易被估算。1973年尼克森終止布列頓森林協定,各國貨幣改為只和美元掛鉤,基本上還是維持一定的交易秩序。1999年歐元啟動,成為全球另一個重要貨幣;之前之後還有日幣和人民幣也逐漸成為重要。與貨幣相關的活動稱為金融活動,金融活動與經濟有關,會影響經濟發展,但是相關性複雜,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。
經濟事件
用這樣的基本知識,我們如何看待經濟的歷史事件呢?
- 美國,1929年
1922~1928年美國經濟成長快速,例如收音機數量從6萬台成長到750萬台,汽車保有輛從900萬台成長到2300萬台。1927年春天,聯準會降息從4% 降到3.5%,1928年下半年工業產值增加9.9%,1927到1928股市價格幾乎翻倍。
1928年的美國經濟狀況是,貧富差距嚴重,多數資產掌握在有錢人手上,一般人其實不是那麼有錢(貨幣分配);聯準會降息,可以借更多錢(貨幣供給增加);一般人為了賺錢,大量借貸把錢投入股市(貨幣金融);股市大漲,一般人覺得自己有錢了,就擴大消費(需求增加);需求增加,所以工業產值增加(供應增加)。由於借貸投資和過度消費,美國家庭的借貸率從1927到1929成長約2.5倍。
1928年2到7月聯準會收緊貨幣政策(貨幣供給減少),利息從1.5% 提高到5%,1929年8月提高到6%。利息提高使得借貸壓力變大,借貸買股票的一般人開始感受到變現的壓力。10月23日股市開始暴跌,不是很有錢的一般人,在股市暴跌後資產消失,還留下一堆負債;資產消失後,無法再買東西(需求減少);產品滯銷和服務減少,一般人開始失業,失業率達到25%(供給減少);之後銀行倒閉(當時還是金本位時代,聯準會不能印鈔票或是購入借貸);最後連帶造成700萬的非正常死亡人口(包含自殺和餓死)。
- 美國,2008年
2008年之以前,美國又開始和1929年之前一樣的循環;1995年抵押貸款未償餘額4.5兆美元,2001年底8.37兆美元,2006年13.3兆美元(2006年GDP 13.2兆);次級房貸比率1997年3%;2006年20%以上;2000~2006年,全美房價上漲 80% ~ 100%以上(這次是房市,不是股市);2004 年 4 月到2006年6月,美聯儲連續加息17次之多,利率由原來的1%增加到5.25%,貸款利率達到8%,次級房貸利率達到10%~11%(加息,和1929年風暴前一樣)。
2008年之前,美國家庭儲蓄率降低、負債率增高、消費提高(需求增加),讓全球工業欣欣向榮(供給增加)。2008年之後,一般人還不起貸款,房屋被回收,消費減少(需求減少),可能產生經濟問題,但是2008年的經濟問題被解決了。
2008年和1929年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,主要有兩個因素;1929年的聯準會還是金本位不能印鈔票救銀行或是刺激消費,2008年可以印鈔和購債;中國政府則是擴大公共支出規模,一方面提升需求,一方面增加工作機會,工人有工作收入之後就有能力持續消費(擴大需求)。大量印鈔、購債和擴大公共支出之後理應產生通貨膨脹,但是2008年在中國加入全球供應系統之後,供應能力大幅提升,沒有產生供不應求而通貨膨脹。所以在2008~2009全球短暫的需求減少之後,2009年下半年需求就再度回升了。
分配
全球經濟分配在1979年之後重新回到貧富差距兩極化的老路,主要是美國政府再度被財團和金融界把持,導致法律和金融制度偏向有利於資本操作端。1979年之後的40年,資本利得大於勞動所得,讓有錢人用錢滾錢的能力大於受薪者。經濟成長成果多數被操作資本者而非生產勞動者拿走,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。
貧富差距嚴重帶來兩個風險;其一是社會動亂,窮人因為一無所有了,起身反抗政府,製造動亂;其二是貧富差距越小的社會,因為大家都有消費能力,所以需求較大,如果貧富差距大,雖然有錢人消費能力更高,但畢竟人數較少,相對的需求總量小。貧富差距大、財富分配不均,帶來需求減少,以及社會動亂的風險。
需求
全球的需求狀況基本上還是持續成長,多數成長的並非基本需求,而是非基本需求。所謂非基本需求是指滿足基本需求以外的需求。例如:有一個手提包是基本需求,有10個手提包就屬於非基本需求;有1部車是基本需求,有3部車就是非基本需求。現狀是,全球中產階級以上(含)家庭的基本需求都能被滿足,主要增加的是非基本需求,所以精品(奢侈品)、高價車、旅遊、郵輪在2019年都持續暢旺。
供給
全球供給量依然足夠,糧食充足,但是因為貧富不均,還有許多人餓肚子;工業生產供過於求,還是許多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。雖然中低價格產品還是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,但是東協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東歐也逐漸建立生產能量,基本上全球製造在地化已經逐漸成形。中國企業在政府協助之下產能不斷擴充,讓許多產品都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。
交易
隨著交易的透明化,交易已經比上一個世紀更方便,物品在世界交流順暢。但是在美國銷售的民生日用品多數還是需要透過中間商,才能銷售到美國的主要賣場。
貨幣
在2008年之後全球貨幣成長10倍以上,超過生產能力的增速。這創造人類史上第一次,供給大於需求,貨幣又過多的現象。貨幣這麼多和美元有關,美國不斷對外購買,造成美元大量流出到各國出口廠商手上。各國政府必須把外匯存底換成本國貨幣,讓出口廠商可以把手上的美元發薪水給員工和發紅利給股東,美元到各國政府手上成為外匯儲備。外匯儲備越多,該國貨幣就越多。既然美元不斷流出,各國貨幣供給也越來越多。中國也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存,截至2020年至少有3兆美元。中國有外匯管制,美元的外匯儲備不會因為市場操作而流失,而且中國生產力龐大,因此,即使中國貨幣供給過多,也不易產生通貨膨脹。
美國經濟狀況
美國是得天獨厚的國家,因為全球許多國家使用美元本位,把美元的外匯存底當作國家貨幣發行的基礎,因此,許多國家對美元的態度是多多益善。
美國不管量化寬鬆或是印美元購買進口產品,美元都不只是貨幣,美元更像黃金被當成是保值商品。因此,如果有一個國家長年入超,就是進口多於出口,很快這個國家的貨幣和經濟都會崩潰。只有美國不會,美國只要持續增加貨幣供給,拿美元去換回進口商品即可;這是美國經濟得天獨厚之處。因此,美國的實質 GDP 比數字上顯示的高,因為 GDP 的計算方式中進口值是負值,美國可以把進口當作正值,如此才能顯示美國真正國內經濟活動。因為這些進口商品不必用出口商品去換取,只要印錢換取即可。
美國經濟呈現嚴重貧富不均,2016年吉尼係數達到41.4,同年歐盟才30.7,許多家庭每月的收入正好足夠支付帳單,沒有多餘的錢可用。整體工作機會以服務業為主,服務業產值佔 GDP 比重超過80%。服務業工作有低階和高階,當然,低階的比較多,而許多服務業基層員工領的是最低薪資,這樣的薪資讓他們財務窘迫,難以收支平衡。
中國經濟狀況
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擁有龐大生產力,不斷賺進外匯,所以人民幣也不斷增加。2018年中國第一第二產業產值(農工業)約為美國的1.64倍。中國消費能力也相當驚人,2018年中國和美國 GDP 比值為66.3%,但是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,在人口眾多、貨幣供給過剩、生產力驚人的狀況之下,中國的消費能力非常強勁。以奢侈品為例,中國奢侈品市場在2019年約占全球10.6%,而義大利的奢侈品市場還有1/3 是中國旅客貢獻的,麥肯錫調查認為2018年中國人購買奢侈品達到全球市場總額的 1/3。
中國人的非基本需求消費也很驚人,這來自中國家庭可支配金額還算可以。中國家庭的稅賦、日常支出都比歐美低,有更多錢可以購買物品。每年 618 和 雙11兩個購物節的金額,都呈現驚人的數字。許多中國家庭也都有網購未拆封物品,非基本需求購物的狀況普遍存在。除了在國內消費,中國出境旅遊也非常盛行。2018年出境旅遊人數接近1.5億人,國際旅遊支出約2770億美元,高於美國的1440億美元。
因此,我們可以說2019年全球經濟處於長期過熱狀況,貨幣供給充足、生產充足、需求過度、交易便利暢旺、國際旅行盛行。這讓全球許多基本需求與非基本需求產業都欣欣向榮。
COVID-19
2019年爆發的冠狀病毒被稱為 COVID-19。COVID-19 和以往的冠狀病毒不同,COVID-19 主要攻擊人類肺部,但是也會攻擊其他器官,甚至會攻擊免疫系統。因為會攻擊免疫系統,加上有較長的潛伏期,所以有些受感染者會呈現無症狀。COVID-19 致死率不算高,導致可以流行更廣。這種傳染力強、致死率不高的特性最容易造成大流行。COVID-19 還有兩個特性,一個是醫學博士何大一猜測,白人基因容易受到 COVID-19 攻擊,導致白人比黃種人有更高的死亡率;其二是有其他疾病者、體弱者或老人感染後容易致死。
這形成 COVID-19 的特性,體弱者容易致死、白人容易致死、傳染力強、一般人致死率低、潛伏期長、有無症狀感染者。除非趕緊開發有效疫苗,否則 COVID-19 將造成人類社會莫名的恐慌。因為,即使感染 COVID-19 不太會讓健康者死亡,但是會傳染給家裡的老人或體弱者,因此,任何人受感染都是災難。在疫苗完成前,人類社會將會因為 COVID-19 拉長社交距離,並且減少和他人接觸的機會。
簡單的說,人類會因為擔心感染而減少活動。
- COVID-19 之後的世界經濟動向預測
因為各國政府都有活動限制令,全球人類在 COVID-19 發生期間活動大幅減少,這使得全球需求萎縮,隨著需求萎縮,供給當然也大幅下降。訂單降低,工廠減少生產;遊客減少,飛機減班;沒有顧客住房,旅館裁員。現在看起來(2020年4月23日),全球三大經濟體中美國和歐洲都將產生重大衰退。美國聯準會 (Fed) 前任主席葉倫 (Janet Yellen)於4月7日預估美國經濟2Q將萎縮30%,失業率已經到12%,還可能持續升高。
麥肯錫預估歐盟失業率將達到11.2%,有5900萬個工作崗位受到影響。義大利財政部部長 Roberto Gualtieri 於日前預估 2020 年該國經濟恐將衰退 6%,德國政府預測2020年經濟將可能衰退 5.4%。中國因為疫情發生較早,所以到4月已經逐漸復甦,以現在的狀況,中國消費者又逐漸恢復非基本需求的消費習慣,因為需求恢復,中國的供應活動也會較快恢復。
許多美國家庭每月幾乎都是收支平衡,美國最大私人控股銀行奧馬哈第一國民銀行近日發佈的《2019儲蓄調查報告》,23%的美國人不會從收入中抽出一分錢用於儲蓄。63%的美國人沒有年度儲蓄計劃,74%的人將少於月薪的10%用於儲蓄。這幾年美國儲蓄率是增加了,但事實是,最富有的前10%美國人占了儲蓄率增幅的超過四分之三。一般人還是很少儲蓄。沒儲蓄的美國家庭遇上 COVID-19 這段時間收入減少會怎樣?後果不堪設想,美國的非基本需求將會大減,有些家庭甚至連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。歐洲也有相同的狀況,只是沒有美國嚴重。而中國的儲蓄率依然高於44%,遠超過27%的全球平均值,中國人即使在失業一段時間依然有購買基本需求的經濟能力。所以,除了中國其他兩大經濟體的需求都會大減。
因此,全球產業會面臨一個狀況。全球產業分布與規模是依據2019年之前過熱的非基本需求所建立,在 COVID-19 之後,全球非基本需求降溫,供給就會變得過多。有些產業和工廠必須減少規模,有些產業和工廠則會需要大幅裁員。而且現今各國政府並沒有調整國內產業就業人口的能力,因此很難創造新就業機會,失業率會很難被降低。還有一個可能是,全球消費者在經過這一次事件之後,會減少非基本需求支出,增加儲蓄。如此,恢復到 COVID-19 之前的經濟規模就必須花費更多時間。
全球政府為了救經濟和國民,必須供給更多貨幣,全球會面臨一個新的詭異狀況,需求降低、供應減少、交易管道順暢,但是貨幣卻大幅增加。我不知道這會怎樣,我相信也沒人知道,這是人類5000年來第一次面臨的經濟狀況。
企業的對策
市場規模縮小、失業率攀高、政府會啟動救市方案、這是未來一年會發生的事情。企業應該如何因應呢?
- 持續開發兩極商品:兩極化的趨勢不會改變;在 COVID-19 衝擊之下,富人端的財富縮水會比窮人端多,再加上政府經濟扶助的排富條款,會使兩極化趨緩;但是富人端的消費能力並不會受到影響,所以才會有4月14日廣州愛馬仕重新開館創下單日人民幣1900萬的銷售佳績。企業必須持續開發好用的高階產品,同時開發滿足基本需求的平價產品,給予經濟能力受衝擊的有滿足基本需求的平價選擇。
- 改變商品與服務策略:COVID-19 衝擊到多數產業,但是像視訊產業、串流影像、醫療產業、健康產業、外送平台、電商等卻有更多需求。企業必須找尋有哪些產業領域不受影響,可以加強在這些領域的發展,減少受影響的產品領域,不要死守在萎縮的市場。例如旅行社受到很大的衝擊,但是可預測的,在全球解封之後商務旅行將會立即爆量,所以旅行社可以把市場聚焦到即將到來的商務旅行市場。再以家電業為例,由於在家烹飪的比例增高,線上購買烹飪家電的數量變大,所以可以聚焦在線上銷售的烹飪電器市場上。
- 緊盯政府政策:各國政府必然會擬定促進經濟發展政策,企業必須緊盯這些政策,快速反應以掌握經濟政策帶來的商業機會。
- 低限度經營:企業因應市場規模縮小,最重要的就是縮小企業規模,提高生產和作業效率,做低限度經營。所謂低限度經營是用最少人力、資源、成本經營企業,讓企業在產業規模縮小時可以生存,產業規模擴大時可以快速擴張。低限度經營必須保持企業作業都是有價值的(或稱增值活動),杜絕非增值作業,非增值作業減少,員工數量便會降低,員工數量降低之後,許多作業費用會大幅降低,員工之間的溝通介面活動會減少,如此一來非增值作業會再減少,員工人數也會再減少;這便會消除人月效應的惡性循環。但是低限度經營依然必須維持企業創造價值的競爭力,不能把價值競爭力減少。
COVID-19 和2020年的世界經濟局勢是前所未見的,和 1929、2008 以及之前所有經濟危機都不相同,我也不知道將來經濟會如何發展。企業不能坐以待斃,可以利用這次事件改善經營效率,或是調整營運方向,等待經濟復甦的來臨。
── 詹志輝顧問 撰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