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市2016年策略主題台北市2016年策略主題台北市2016年策略主題台北市2016年策略主題
(圖片出自柯文哲市長的 FaceBook )
台北市政府公告他們的策略主題,和企業的非常不一樣,如果一家企業做出這樣的策略主題,那就只是做做樣子,紙上談兵而已。當然,台北市政府屬於非營利事業組織,企業屬於營利事業組織,所以策略主題本質上還是有所不同;所以對企業而言這是一張不好的策略的圖,對市政府不一定不好。
如何檢驗策略主題的好壞呢?為什麼台北市政府的策略地圖並不好呢?
檢驗策略主題的第一個維度,差異化或同質化。
差異化代表和競爭者的行動有差異。例如 P&G 在美國的行銷是傳統廣告,美則是全方位的行銷,尤其以網路為行銷核心,兩者有顯著差異。一般手機在實體店面銷售,小米在中國則以網路直銷為主。這些都是和競爭者不同的差異化行動。
同質化策略並非不好,但是必須要有一些競爭優勢優於競爭者。例如豐田的 TPS,不管效率或品質都是同質化策略,但是豐田可以做得比競爭對手出色。
台北市政府的策略主題都是其他城市也會做的事,所以都是同質化策略,也就是說,台北市政府想要傑出,必須在八個同質化策略勝過其他城市,這個有很高的難度。此外,因為是同質化,所以這份策略地圖對台灣任何城市都適用,看不出台北的特殊定位。
檢驗策略主題的第二個維度,對內或對外
所謂對內的策略主題是指策略主要活動為內部活動,強化自己的能力再轉化為競爭力。例如美的電器持續推動 Lean,使製造成本更低、交期更快,這些有助於提升美的電器的競爭力。
對外策略主題則是以外部活動為主,例如爭取印度市場,或是爭取在新產品領域的商業機會。
台北市政府的策略主題清一色是對內的,缺少對外策略主題,這代表台北市政府並未思考在東亞城市中的競爭力。
檢驗策略主題的第三個維度,掌握的機會
企業可以掌握的機會包含幾種
市場機會,例如某一個市場正在成長,企業可以掌握此類市場機會。
長期的資源優勢,例如新的五星級飯店必須搶佔好的地理位置來開設飯店。
內部機會,例如降低成本或是提高產能的機會。
台北市政府的策略主題顯然並未標明要掌握什麼機會。
策略主題的其他基本要素包含
具體:必須讓策略主題一目瞭然,知道是什麼意思,並且大致可以想像實現路徑;顯然,台北市政府的策略主題並未能做到,例如 B健全都市發展,就無法單憑字面意思了解內涵。
聚焦:一張好的策略地圖並非面面俱到,相反的,是聚焦專注在某些事務上。顯然,台北市的策略地圖面面俱到了。
指引:一張好的策略地圖可以讓人判斷哪些事情是要實現的、那些事情是不能被做的。例如外國語文教學對台北市是重要的嗎,在策略地圖上是無法給出指引的。
可結合成為策略定位:好的策略主題可以結合出策略定位,例如 IKEA 的策略主題包含有停車位的賣場、DIY、有設計感、北歐風等,結合成為「有設計感的中價位傢俱提供者」這個獨一無二的策略定位。台北市希望成為宜居的永續城市,但是卻無法將策略主題結合成一個獨特的策略定位,建立獨一無二的台北市;因此所謂宜居,只是同質化,甚至停滯。
當然,我不認為柯文哲和台北市政府團隊是這麼想的,只是策略地圖和策略主題卻如此表現;所以說,這不是一張好的策略地圖。